原创|Odaily 星球日报(@OdailyChina)
作者|Wenser(@wenser 2010)
今日早间,据彭博社消息,包括港交所在内的亚太地区三大证券交易所齐齐抵制上市公司转向加密财库(DAT)公司;随后,港交所发言人回应表示,港交所框架需确保所有寻求上市的申请人以及已上市申请人的业务和运营都是可行、可持续且有实质内容;近期已拒绝至少五家公司转向加密财库(DAT)公司战略计划。结合此前美股上市公司 QMMM Holdings 股票停牌、香港办公室人去楼空等消息来看,从“币股双修”到“囤币策略失效”,众多执行 DAT 策略的上市公司或许需要寻找新的出路。Odaily星球日报 将于本文对此事件予以简要分析。
当港交所为上市公司“DAT 策略”按下暂停键
从消息面上来看,港交所、印度、澳大利亚等证券交易所掀起对 DAT 上市公司的抵制一事并非偶然,而是早有范例、深思熟虑之后的必然动作。
美 SEC、纳斯达克早已收紧“上市公司 DAT 策略”窗口
9 月初,我们曾在《从狂飙到规范,美国监管机构开始给上市公司“加密热”降温》一文中提及“美国 SEC、美股交易所纳斯达克等监管机构对持有大量加密货币的上市公司及涉嫌洗钱的高风险企业加强监管力度”一事。此外,据《华尔街日报》9 月下旬引述消息报道,美 SEC 已联合金融业监管局(FINRA)对 200 多家采用 DAT 策略的公司进行接触调查。
同一时期,9 月 9 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QMMM Holdings(NASDAQ:QMMM)宣布拟斥 1 亿美元建立加密货币储备,随后其股价在三周内上涨 9.6 倍。9 月底,美 SEC 认为该公司涉嫌利用社交平台操纵股价,勒令其自 9 月 29 日起停牌,至今其仍处于停牌状态。近期,财新记者到访该公司香港总部发现,其办公室已人去楼空,询问附近另一公司职员,对方称该公司 9 月已搬走且迁址未知。
更早以前,今年 8 月,美股 BNB 财库公司 Windtree Therapeutics(WINT)因其股价在 1 美元以下停留时间过长,经过多次反向拆分且不符合通常的宽限期,最终,其普通股于 8 月 21 日从纳斯达克黯然退市。(推荐阅读:《BNB 储备上市公司 WINT 退市,“囤币策略”医不了百病》)
从 Strategy 的“BTC 囤币策略”被众多上市公司群起而效仿,再到 Sharplink、Bitmine 等 ETH 财库公司带起“ETH 囤币热潮”,短短的 3-4 个月左右,众多 DAT 上市公司已然走过初期的狂热炒作阶段,转而步入“市场价值称量”阶段。
“DAT 策略”失效背后,上市公司的惨淡营收表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退潮的时候,才能知道谁在裸泳。”
对于众多美股、港股上市公司而言,这句话所反映的真相尤为残酷。
以上文提及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QMMM 为例,据美 SEC 网站财报,该公司 2022、2023、2024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339.6 万、280.79 万及 269.82 万美元,2022 年取得净利润 80.06 万美元,2023 及 2024 年分别录净亏损 129.12 万及 158.02 万美元。而尽管此前其公告称拟投入 1 亿美元买入比特币、以太坊和 SOL,但其最新年报显示,截至 2024 年底,该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 49.8 万美元。而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QMMM 的总资产只有 597.4 万美元。
类似的数据,并不在少数。此前,Odaily星球日报作者叮当就曾在《深度剖析币股市值倒挂现象:价值洼地,还是资本幻影?》一文中对众多 DAT 上市公司市值倒挂现象进行过系统梳理。
种种现象背后,是诸多无实际业务支撑、空有上市公司空壳而无真实营收的公司们借“DAT 概念股”大肆炒作下疯狂暴涨的股价与普通投资者最终“无奈接盘”的假象与现实。根据新加坡加密投研机构 10X Research 最近的一份报告,散户投资者在 DAT 交易中损失了约 170 亿美元。而港交所收紧 DAT 上市公司申请,无疑是保护普通投资者的无奈之举。
DAT 策略的未来:拥有真实业务支撑并证明囤币业务的必要性
就目前情况来看,后续香港、印度、澳大利亚、英国等地对于 DAT 上市公司的窗口都在收紧。具体而言,
- 根据港交所规则第 14.82 条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资产主要由现金或短期投资产品组成,则该类型公司将被视为“现金公司”(Cash Company),并可能被停牌。该规则旨在阻止空壳公司利用其上市公司地位牟利;
- 9 月,印度孟买证券交易所拒绝了 Jetking Infotrain 的优先配售股票上市申请,此前,该公司曾表示将部分收益投资于加密货币。
- 澳大利亚 ASX Ltd. 交易所近期同样表示,禁止上市公司以现金或类似现金的资产在其资产负债表占比达 50% 或更多;澳大利亚上市公司 Locate Technologies Ltd CEO 对外表示,该条款使得采用 DAT “基本上已无可能”。
- 此外,据知情人士透露,有规定表示,禁止前英国领土内的上市公司转型为纯粹的“囤币公司”。
与之相对,日本证券交易所则对 DAT 策略的态度相对开放,但目前也存在不同意见。
据日本交易所集团 CEO Hiromi Yamaji 于 9 月底对外表示,“一家上市公司如果就购买 BTC 等行为做出适当披露,那么很难严格界定该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与之相对,日本目前拥有 14 家持有 BTC 的上市公司,居亚洲首位。
但针对执行“BTC 囤币策略”的日本代表性上市公司 Metaplanet,全球知名指数公司 MSCI Inc. (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今年 2 月,以酒店经营业务为支撑的 Metaplanet 被选中进入 MSCI 日本小盘股指数,随后,Metaplanet 持续购入 BTC。此举引来 MSCI 公司的不满,其于近期提议将大型 DAT 上市公司排除在其全球指数之外。
据 Latham & Watkins 律所合伙人 Simon Hawkins 表示,对于众多潜在的囤币公司来说,能否成功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或许主要取决于其能否“证明买入加密资产是其运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来看,严格控制加密货币资产在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并向监管机构详细陈述买入加密资产对于自身业务支撑的必要性,将是未来 DAT 上市公司们的必修课。
推荐阅读
- 核心观点:亚太交易所集体抵制上市公司转向加密财库策略。
- 关键要素:
- 港交所拒绝至少五家DAT转型申请。
- 美SEC调查200余家DAT策略公司。
- QMMM因涉嫌操纵股价被勒令停牌。
- 市场影响:抑制概念炒作,推动行业合规化发展。
- 时效性标注:中期影响
